首页 > 配音资讯 > 配音工作经验

德国人为什么偏爱配音电影?

2019年09月25日

浏览:886

来源:木屋配音

发布:超级管理员

来自木屋配音网配音资讯:

1、配音得到了观众们的认可

在早期配音工作中,有一种极其挑剔且教条的想法,这给配音的接受情况雪上加霜,那就是“嘴唇配音”。这种做法要求对白与演员的嘴唇动作相适应,造成配音后的电影与原声差别过大,进而产生了一种生硬的德语。在20世纪30年代期间,业界逐渐摆脱了对嘴唇与声音必须同步的痴迷。观众们克服了配音这种“小矮人”早期所带来的不适,与费力去读字幕相比较,他们越来越觉得看电影时听德语对白更为方便。

尽管如此,配音在纳粹统治时期也没能得到广泛接受。至少在德国的主要城市,电影院里上映的还是带有字幕的原始版本,重拍也只是个别现象。1941年,美国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随即禁止上映好莱坞电影,影院里的外国电影只是少数来自西班牙和意大利的制作。

2、配音对德国人来说不仅是娱乐

电影配音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和德国被盟军分区占领。电影配音繁荣发展*重要的两个因素在于:首先,德国电影院只上映美国,英国,法国或俄罗斯的电影。另一方面,盟军在电影院公映电影不仅是为了娱乐,还要重新教育德国民众,使民主规范及其价值观深入人心。这种政治和社会功能使翻译问题再次成为头等大事。

电影政策的对象,也就是德国观众,对这样的教育活动持保留意见:德国人去电影院观影,不是为了接受教育,而是为了使自己的思想从战后的苦难中解脱出来。经过多年的德国民族主义灌输和国际文化的孤立,德国人对电影中的陌生外语对白并无好感,这是因为一开始上映的都是粗略配了字幕的原始版本。盟军必须回应德国人在这方面的敏感。他们明白只有使用配音才能实现文化传播。正是在这个特定的战后时期,在战胜国与德国民众相互矛盾的期望之中,德国开始崛起成为与意大利和西班牙并列的主要配音国家。

3、陌生与熟悉

为外语电影配上德语对白,是在“陌生”与“熟悉”这两个极端之间传递信息的理想方法。这减少了不和谐,因为电影观众不仅面对他们不理解的语言,而且还面对他们并不了解的文化,例如社会角色模型或解决冲突的方式。所有这些都以熟悉的母语表达,会使接收过程变得相当容易,因为观众对这样的对白语言是熟悉的,而不是陌生的。这种方式使观众更易于将所看到的东西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之中。

大概自1949/50年以来,德国一直在进行大规模的电影配音。从那时起,原始版本的外语电影就很少见了。就德国人而言,他们在大银幕上看到的世界是讲德语的。电影的德语配音顺利而且不被察觉地适应了战后德国社会的心态。同时,这些配音也恪守了当时德国社会的一种公约:对国家社会主义的过去,战争罪行和种族灭绝轻描淡写,并予以压制。 

来源于网络 

木屋配音创立于2003年,是吉林省鑫雅文化艺术有限责任公司旗下品牌。木屋配音以“好声音、好制作、好服务”为发展信念,不断开发本地和国内优质声音资源,在整个拾音的前期不吝惜投入,尽显专业本质。在录音环境建设和设备投入上,紧紧跟随数字化录音制作新理念,建设专业录音环境,以优质的服务,回报每一位给予木屋信任的客户。欢迎大家前来咨询合作!

全国配音电话:0431-85921652